close

國民教育應該推行 但須是其是非其非


文章日期:2011年5月9日

【明報專訊】教育局建議全面推行學校國民教育,透過宣揚國家經濟文化成就,促使學生關愛國家。香港是中國一部分,推行國民教育實屬理所當然,但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,包容不同觀點,包含成功經驗與失敗教訓。香港是多元社會,思想百花齊放,教育只是學生吸收知識的其中一個途徑,藉灌輸來培育的愛國情懷難以持久;是其是、非其非的認識國情,才能令國民教育深植人心。

教育局上周推出諮詢文件,建議「德育及國民教育科」將於2012及2013年起分別於小學及中學推行。教師教學須「以情引發」和多用「生活事件」,如「國旗下的講話」、「我為國家隊打氣」,甚至世博會或天災等大自然和人文國情,讓學生判斷思考。

香港在殖民地時期沒有國民教育可言,年輕人被問到自己是英國人還是中國人的時候,不少均啞口無言,填寫表格面對國籍一欄,也往往不知如何是好。1997年回歸之後,國民教育仍未被納入正軌,有教育工作者批評,不少中學局部或全部取消中史作為獨立必修科,摒棄國史,如割國脈。

教與不教爭議不太大

如何教爭議不會小

國民教育在世界其他國家或地區早已存在,香港並非開歷史先河,社會毋須大驚小怪。教與不教的爭議應該不太大;如何教的爭議則不會小。

政圈早已流傳,特區政府致力推動國民教育,源於中央認為香港雖已回歸祖國,但人心尚未回歸,港人的國民身分認同尚未確立,必須採取措施扭轉這個局面。由於動機決定一切,不少人擔憂國民教育變成洗腦教育,企圖向學生灌輸愛國理念。

事實上,根據政府諮詢文件,部分內容確會引起質疑,例如教育局列出一份評分報告範本,建議為學生的德育和國民身分表現評分,其中國民身分認同包括「為同胞的成就表達欣喜或感到自豪」,以及在升國旗和奏國歌的場合自覺地肅立、安靜等。如此僵化和表面化的評估範本,當中又欠缺了鼓勵學生就相關問題提出質疑與批判的元素,難免被指為要操控學生思想。若學生對國家的個別成就不感到自豪,並能有理有節地解釋箇中原因,甚至說明司徒華劉曉波的堅持和追求才值得自豪,學生又應否被評為不及格?政府應該交代。

此外,在「學習目標」一欄,文件列出了要「認識國家當代發展的重要成就」,更列出航天、高速鐵路等作為例子,但香港社會近年關注的維權、異見人士入獄等內容,文件則未有提及,因而被質疑教學的內容是要「報喜不報憂」。政府多次強調,國民教育並非要向學生「灌輸」某些價值觀,純以提升國民身分認同為目標,絕非「洗腦」課程,敏感議題也可因應校本需要納入討論,但觀乎諮詢文件的具體內容,實難以讓公眾釋疑。

政府在諮詢文件多次強調要確立對「國情」的認識,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,建立國民身分認同。「國情」一詞在現今中國政治有其獨特的解釋,每當國際社會指摘中國違反某些普世價值時,例如人權、法治、言論自由等,中國政府總愛以「國情」作回應,強調中國本身有其發展邏輯與價值,即使違反人類普世價值,也屬情有可原。中國在內地推行的思想教育,也被視之為「國情教育」,可惜,單看內地不斷出現群眾維權運動,維穩開支高企,就知道這種國情教育根本談不上成功。

連思想不自由開放的內地社會,國情教育也未能說服民眾乖乖聽話,把這一套教育搬到言論思想自由活躍的香港,又怎可能有效?

中國有悠長歷史、錦繡河山,有盛衰也有榮辱,只要我們推行國民教育的時候,堅持實事求是,鼓勵批判思考,不以偏概全,在講述國家發展和成就的時候,也承認國家的黑暗面和曾經犯過的錯誤,讓大家認識真正的國情,由此而萌生的愛國情懷,才經得起考驗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希莉婭CELIA·菁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